吳立水在車間做手套套袋包裝。郭永杰供圖
長城網衡水訊(記者張千通訊員郭永杰) 武強縣吳沙洼村有手套加工的傳統,村里有8家手套加工企業,產品主要供應大型百貨商場,做得有聲有色。今年,武強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在吳沙洼村里建起了手套加工扶貧車間,進一步推動了該村的手套加工產業。扶貧車間建立后,一些貧困戶在家門口就可以直接就業,閑不住的吳立水第一個報名上了班。
吳立水,武強縣北代鄉吳沙洼村人,今年51歲,看似一個精壯的漢子卻因為視力一級殘疾成了人們眼里的“半勞動力”,加上從小因小兒麻痹導致肢體二級殘疾的妻子,吳立水一家的日子過的很艱苦。
起初,家里只有種地的微薄收入,并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除了日常吃穿用度,還有一雙兒女的花銷,日子過的十分緊巴。但吳立水一家沒有“破罐破摔”,農閑的時候,吳立水就和妻子做一些零工貼補家用,雖然兩口子都是殘疾人,但憑著自己的吃苦耐勞,日子慢慢好了起來。
村民在扶貧車間加工手套。郭永杰供圖
由于視力殘疾不能干細活,車間安排他做手套套袋包裝。“熟能生巧,做習慣了其實根本不用眼睛瞅就能順利把手套裝入袋里。”吳立水說:“計件加工,裝一副4分,我每天能包裝800副左右吧。”
吳立水的妻子在家中加工手套。郭永杰供圖
“女兒已經出嫁了,兒子也長大了,現在正在北京學理發,家里也翻蓋了新房。現在手套加工的前景挺好,效益也不錯,車間就在家門口,農閑的時候就可以做。”吳立水的妻子說。雖然條件有些艱苦,但吳立水和妻子的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有時候腳疼踩不動縫紉機,吳立水就幫我踩,我負責指揮和縫紉,兩個人干一個活,雖然很辛苦,但這樣的日子有奔頭。”
吳沙洼村支部書記吳清濤和深州工行駐村工作隊又謀劃建了第二個扶貧車間,據吳清濤介紹說:“第一個扶貧車間解決了66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4戶,14人已穩定就業持續增收,第二個扶貧車間也將吸納15戶貧困戶。”
目前,武強縣已經形成了以吳沙洼為中心,覆蓋留寺林、張沙洼、解村等周邊19個村在內的手套加工產業片區,30個企業進入產業鏈,年產2000萬副手套,產品銷往義烏、臨沂,走向國內外市場。